红粉与黑水潭
韩松落
抢在第二时间(香港才是第一时间)去看《色,戒》,是想知道,在已经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了解了一个电影的方方面面后,还能不能看出点新鲜的东西,尤其是在频频看到有人认为该片太长、催人昏昏入睡的情况下。
《色,戒》不具备催眠的特质,除非你会被精彩的惊悚片催眠的话。《色,戒》是以惊悚片的方式,对女性心理精妙的分析。李安所完成的不是对张爱玲原著的补白工作,而是对张爱玲设置的谜题的回答,那就是“王佳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李安相信了张爱玲给出的解题条件之一,那就是王佳芝迷恋演戏的感觉。国家抛弃了她,父亲抛弃了她,家和国全都不可靠,最后连伙伴也在暗地里当她是异物,第一次刺杀,因为易先生的离开宣告失败,她捧着电话筒,连话都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不周全,她为她的失贞不值,而周围的人却还在惦记着他们行动的成败,在那一刹那,她的被抛弃成为彻底的和无可挽回的。在她被弃的、黯败的、动荡的、寄人篱下的生活之外,只有演戏的刹那给她尊荣和更多的可能性,所以片中有一幕
看了《色戒》之后一直觉得不过瘾,一直还想再看。于是找了各种资料以飨自己的那根亢奋神经。结果,在看了大量的资料和评论之后,发现,几乎所有的评论都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张爱玲李安的倾向性非常有问题,是典型的汉奸文学的代言,美化汉奸,贬低革命。另一派则认为这是从个人的角度审视历史,强调的是以人本位。前者简称为“宏观派”,后者简称为“微观派”。
几天以来,我一直在这个倾向性的问题上困惑着,不知应该怎么判断,分不出孰是孰非。尤其是在上周五听了张东钢老师的课以后,更加困惑。张老师是典型的宏观派,觉得对汉奸和叛徒的同情是难以容忍的。这和我当时的观影感受则完全不同。我在看了《色戒》之后,感叹于王佳芝的内心转变,感叹于一个女人面对她所认为的爱情来的时候的心理状态,感叹于重压之下的人的内心的变形,感叹于无论正义与否,面对历史的时候,人的生命都只是尘埃。不过在听到张老师的观点后,我有点怀疑自己的底线,不能确认到底个人与时代历史孰轻孰重,个体与集体孰轻孰重。或者从艺术的角度说
一直觉得李安这个人,懂得压抑不懂得爆发,再苦大仇深,再心有千千结,总是用一水的平静平淡去讲述,明明到了爆发的点上了,你看到的是他拿起一杯茶慢慢一抿,然后说,茶不错。
这时候就很想抽人啊……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台湾拍那几个家庭背景题材的电影我实在看不出感觉的原因,我可以接受很压抑的电影,说实话王家卫和张杨所有电影我都能颠来倒去的看,我对我的耐心和不挑是很有信心的了,可是我希望整条线被压迫着发展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底下的脉搏在跳动,嘭、嘭、嘭。
活着的证据。
他们说台湾那帮子导演都这个脾气,慢悠悠在那说话,说年轻人来来来我们谈个人生罢。
其实也不然,我为什么对杨德昌的评价远远高过李安,就是因为我认为杨德昌不会去过分压抑自己电影里的力量,在适当时候,他一定会把那力量喷出来。甚至于杨德昌完全不设定出爆发点,你也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心里忽然一沉。
可是李安却做不到,断背山我没看,没法评价,别的倒是都看了大概,恩,李安的片子我确实只看全了色戒,但是别的至少也粗看了……
“色,戒”李安成份分析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720anhui.com/vodrrys/id-1344.html